杨军到施甸菠萝社区调研乡村振兴工作

而积极作为要出效果,必须有积极作为的能力,在乡村就体现为基层治理能力。

《乡村振兴促进法》第53条提出,国家培育服务机构和服务类社会组织,完善服务运行机制,促进公共服务与自我服务有效衔接,增强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在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大多数农民家庭维持代际或性别分工、半工半耕的家计模式,他们的收入构成包括土地上的农业收入和城市里的务工经商收入。

杨军到施甸菠萝社区调研乡村振兴工作

对此,2021年4月国务院修订通过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加强了农民宅基地合法权益保障,明确宅基地申请、审核批准程序,要求地方政府依法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合理保障农村村民宅基地需求。如果比照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区分,[20]则乡村振兴权益属于积极权利。组织源自辖区内群众对某种公共品的内生性需求,其成立和运转也依赖村庄内的社会资本,一般会得到基层群众性自治性组织的认可甚至支持。总而言之,农业转移人口的土地权益保障,需要保障进城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通过具体办法促进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一方面促进进城农民的土地权益实现,另一方面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也要保障在村发展人口的土地权益,包括对土地的实际利用,在村居住、耕种或从事其他产业。

在这种模式下,农民能动嵌入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以及与之同构的家庭结构及再生产模式,从而塑造中国有别于西方的城镇化模式。有效执行在这三个层面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再次,从司法环节来看,应当进一步强化司法为民理念,精准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的需要,为人民权益提供良好的司法保障。

这样的法治政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压舱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提供了原则与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必须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往往同执法失之于宽、失之于松有很大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展与完善的方向,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第8页。

杨军到施甸菠萝社区调研乡村振兴工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要求是坚持党的领导。通过这样的方式,确保把党的主张贯彻到社会主义法治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

[28]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第5版。[3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第67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框架内,同时也根据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承载的重大责任,亦即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使命主题,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保障人民权益的前提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杨军到施甸菠萝社区调研乡村振兴工作

一纸判决,或许能够给当事人正义,却不一定能解开当事人的‘心结,‘心结没有解开,案件也就没有真正了结。2020年11月,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正式形成之际,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8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一般而论,法治承载的重大责任,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实现社会生活的有序化,进而保障国泰民安。只有克服立法过程中的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才能以公平正义之心创制出公平正义之法。从理论层面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8]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镶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局部。

喻中,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8。[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第8页。

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使命?这是一个根本性、基础性、前提性的问题,它本身就表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一个重大关切。[32]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第5版。

[2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第43页。法律自身的不公正,就是在源头上损害社会公平正义。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保障,能够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前进、行稳致远。[40]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第5版。二、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31]。

因此,坚持公正司法,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为了夯实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法治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过程中,既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在法的创制环节充分体现公平正义,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在法治的上游地带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承载起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使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 喻中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习近平法治思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承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33]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第5版。公平正义的法律制定出来之后,必须经过实施,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第49页。

[12]按照这个重要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成就,本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成就。认真对待法治使命主题,牢固树立法治使命意识,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使命,进而形成关于法治使命的话语体系,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中,尤其是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框架下,认真研究法治使命主题,牢固树立法治使命意识,全面而清晰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使命,也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如果人民群众通过司法程序不能保证自己的合法权利,那司法就没有公信力,人民群众也不会相信司法[38]。

在立法过程中,一定要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另一方面,在法的实施环节充分体现社会公平正义。